读书笔记:日本之镜-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

date
Apr 3, 2023
slug
ri-ben-vi-jin
status
Published
tags
笔记
书籍
summary
日本人是个礼貌的民族,因此多数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戏。当然多数日本人都能意识到这点。个人在公开场合和私底下的形象差异之大,往往令人震惊。...所有一切都使得日本的生活在外人眼里极具戏剧性,甚至连人们的穿着往往都很做作。
type
Post
cover
  • 1970年自杀身亡的小说家三岛由纪夫曾称,“祭”是“人与永恒的一场下流交媾,二者只能通过祭这种虔诚的龌龊行为才能完成圆房”。还在孩提时代的三岛就震惊于“这种世上最放荡最露骨的表达狂热的方式……”,并显然为之深深着迷。
  • 痛苦和狂喜、性爱与死亡、崇拜与恐惧、洁净与污秽,这些都是日本节庆当中的重要元素。从其习性来看,神道教的神都很有日本节庆当中的重要元素。
  • 许多抚养孩子的传统方法似乎助长了孩子消极被动的依赖性。无论白天还是夜里,孩子很少一个人...就这样,孩子在感受母亲心跳的同时自动学会了社会礼仪。因此,他的安全感往往完全依赖于母亲在场...最坏的——但绝非罕见—情况是,这会导致一种扼杀个体独立性的依附关系。孩子明白了,要想得宠获益,上上策是表现得消极而依赖。日语里有个对应的词,叫“甘元”,词典给出的解释是“滥用他人之爱,装孩子撒娇”...使问题更趋复杂的是,母亲又需要孩子依赖她,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。孩子若同母亲的想法对着干(也就是自作主张),往往会使母亲紧张,感到孩子不再需要她了。
  • 乔治.巴塔耶尝言,情色是被推向死亡边缘的生命之乐。
  • 日本人是个礼貌的民族,因此多数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戏。当然多数日本人都能意识到这点。个人在公开场合和私底下的形象差异之大,往往令人震惊。...所有一切都使得日本的生活在外人眼里极具戏剧性,甚至连人们的穿着往往都很做作。
  • 我们不由感到,真正的性行为一定颇为扫兴,因为需要重申的是,性爱并不是重点。令古代的淫棍们兴奋的是那种优雅的调情,精心的追求,简言之,是男女之间的“嬉戏”,那种宛如高雅艺术的风花雪月。
  • 这片花天酒地的世界里还是有一条规矩不得打破,这同宫廷里的情况多少雷同:玩耍只能停留于玩耍的层面——这些淫窝里的禁果不是性爱,而是情爱。
  • 《好色一代女》...该书的讽刺之处可以归纳为一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事实:人们越是追求肉体欢愉,就越是无法获得满足。
  • 一定程度上的性混淆会增强性魅力,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日本上的真理。一个百分百的真汉子与其说会迷死人,不如说有点可笑。故日本人素有追捧女性化美少年的传统。浪漫歌舞伎作品里的年轻小生往往是个瘦条条的白面公子哥,能勾起女人们的护子天性。
  • 英雄永远都不是赢家。在歌舞伎里,武士的下场几乎无一例外,要么战死,要么自尽。
  • 然而,真正的问题还是武藏面临的困境,也可以说是他的追求本就自相矛盾,这对矛盾在当今日本依然存在:怎样调和自我磨灭同妄自尊大,以及禅宗和刀剑之间的矛盾。即便撇开剑和禅宗这二者在当代日本生活中均无足轻重——剩下的依然是每个日本青少年不得不面临的难题:如何不负众望尤其是家里的人的期望,出人头地,与此同时又能做到不露锋芒,循规蹈矩?或者换一种说法,在一个压制个人主张的社会里,何以成为赢家?
  • 社会也受制于各个等级之间的义务和人情。这不纯粹是个恩惠的问题,而是更接近于人们欠父母的债。日本团体的组织形式很像是家庭,年长的成员扮演家长的角色,地位在扮演孩子的年轻人之上。可是,“子女们”孩子般的顺从是高层用父母式的宽纵换来的。这会使得高层活得同鞠躬作揖、点头哈腰的底层一样累;或者更累,因为对任何可能发生的事的责任都要落到家长宽厚的肩膀上,哪怕完全超出其控制范围。孩子毕竟是不用担责任的。这就是为什么要确定日本组织机构内掌控实权者往往十分困难;权力被尽可能地分散,这样一来,没有人需要为任何事承担全部的责任,也就不会因此丢脸。Jedi XL :日本的道歉文化~
  • 伊凡·莫里斯指出,日本英雄几乎永远都在为失败的事业而战。事业越是不可维系,就越能显出其动机之纯。既然无利可图损失巨大,那么动机只能是单纯的。
  • 死亡也许是终极的自由,是纯洁性的的巅峰,但也是终究要偿还的一笔最重要的债。
  • 让人吃惊的是,暴力行为毫无来由。日本影视喜剧中很少或者从来不会尝试有条理地将笑料串联起来(过去也叫“[[无厘头]]电影”日语里对应的词是“ナソ七ソ”)。与之相似的是,这些电影里的暴力场面背后并无逻辑可循。暴力行为基本上是被随随便便拼的话或是色情片里的性爱镜头。
  • 在日本,阳刚气概其实是将自虐发展成了一门艺术后的产物。
  • 妻子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对丈夫毕恭毕敬,是因为这是她的的本分,但令她毕恭毕敬的是丈夫的身份,而不是他这个人。至于他们私底下关系如何则另当别论了。
  • 在传统社会中,人们扮演的角色多少是命中注定的。木匠的儿子一般也是木匠,演员的儿子也是演员,武士和神官的后代亦复如是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“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”是有意义的。很明显,父亲的社会地位越高—但不得突破其阶层——这句话就越有道理,特别是当他是一大家子人的首领时,更是如此....与之相悖的是,与此同时,社会变革正一点点地削弱父亲对家庭的实际控制权。在一个快速工业化的社会里,子承父业不再是一种常态。一个人的前途越来越取决于考试,而非世袭继承。随着儿子们不断走出乡村,去大城市学习,旧有的阶级体制开始崩塌。父亲不再是必须要仰视的典范,有时只会令人不快地暴露儿子的乡下出身。另外,他还指望成为城里人的儿子能在自己步入晚年时照顾他。

© JD 2021 - 2024